汇湾镇位于竹溪县中部,因汇湾河横贯东西而得名,下辖19个行政村。4月8日,该镇党委副书记、镇长曹操和记者说:“我们加强环境整改治理,推进垃圾分类工作,稳步提升村容村貌,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。”
近年来,汇湾镇在乡村建设中,坚持把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,在实施“二类四分法”精准分类的基础上,创新“三导模式”精准投放运行机制,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处理。
“这些垃圾桶带有分类标识,用起来很方便。”4月8日,在汇湾镇船丰村,66岁的村民王吉兵把饮料瓶投进门口的灰色垃圾桶后笑着说,“会腐烂的放进绿色桶,不会腐烂的放灰色桶,简单,我记得清楚!”
为抓好农村里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,汇湾镇去年投入近2000万元,建设1座垃圾处理厂,为各村配备垃圾分类基础设施。同时,组织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,结合实际推行“二类四分法”,即农户一次分、保洁员二次分,一分可腐烂、二分不可腐烂。村委会为每户分发绿色、灰色垃圾桶各一个,分别装不可回收、可回收垃圾。
“垃圾分类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繁琐,涉及千家万户,所有的环节都得跟上。”汇湾镇党委宣传委员宋明艳说,“我们用‘会腐烂’指代不可回收垃圾,用‘不会腐烂’指代可回收垃圾,村民们一听就懂得怎么样做垃圾分类。”
走进船丰村,“爱护环境就是爱护生命”“垃圾分类人人有责”等宣传语随处可见,村道两旁配备了分类垃圾桶,村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,文化广场绿树掩映。“我们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,持续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,大家目前已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。”船丰村党支部书记田银章说,人居环境一直在优化,村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。
打开灰色垃圾桶盖,将垃圾倒入分拣车里,给垃圾桶消毒,放回原处……4月8日8点多,汇湾镇土地梁村保洁员阮班国驾驶电动三轮转运车,来到该村1组龚家院开始忙碌起来。
约40分钟后,龚家院15户农户门前的灰色垃圾桶被清理一空,转运车已装满,阮班国载着一车可回收垃圾送往村垃圾分拣站。卸车完毕,阮班国前往另外的地方,继续收集可回收垃圾。
阮班国说:“每天上午8:00至10:00收灰桶,下午5:00至7:00收绿桶,灰桶中的垃圾送到村分拣站,绿桶中的垃圾就近运到堆肥池,经30天左右腐熟成为有机肥。”
“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贝。我们将各家各户‘不会腐烂’的垃圾收集回来,村级运营管理公司把这些垃圾细分为能卖的、有害的、能烧的。”土地梁村村委会主任杜福超介绍,“能卖的垃圾由村级运营管理公司卖给废品回收站,有害的垃圾交给专业机构处理,能烧的垃圾被转运到镇垃圾填埋场焚烧点集中处理。”
及时转运是确保生活垃圾分类成败的关键。为及时清运生活垃圾,汇湾镇村村设置垃圾分拣站,人口多的村配备3至4名保洁员,人口少的村配备1至2名保洁员,保洁员主要负责村内垃圾收集和转运,以及公共区域和道路日常保洁。
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难点在源头,在百姓生活小习惯的改变。”汇湾镇党委书记彭君说,该镇创新入户指导、池边督导、激励引导“三导模式”,让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理念深入人心。
入户指导。该镇以建设和美乡村为目标,每村成立10至15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,开展垃圾分类进家庭、进学校、进村居、进机关、进公共场所“五进”宣传活动,印发倡议书、垃圾分类指南等宣传材料,将生活垃圾分类从“新鲜事”变为“平常事”,让村民深刻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,主动按照标准分类投放垃圾。
池边督导。每村配备2至3名池边督导员,随时对分拣站垃圾池进行二次分拣,在早、中、晚垃圾投放高峰时段进行蹲点式督导,引导村民准确分类投放垃圾。
激励引导。每月不定期开展垃圾分类“小手拉大手”、积分兑换等活动,对垃圾分类优秀户进行奖励。将垃圾分类与“五好家庭”评选相结合,作为“五好家庭”的一项重要评选指标。每周检查一次村民垃圾分类收集及定时定点投放情况,年终分别给予不一样的等级的奖励。
如今,行走在汇湾镇,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,一栋栋民居错落有致,乡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。“乡村越来越漂亮,我们自己住着舒心,游客也慢慢变得多,生意慢慢的变好了。”土地梁村民宿老板师利根开心地说。(特约记者 郭军)